粗铟是铟金属精炼过程的初级产品,通常含有90-99%的纯度(In),其外观呈银白色带淡蓝光泽的块状或粒状。作为稀散金属的重要代表,粗铟在半导体和光伏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制造ITO靶材(氧化铟锡)时需要将粗铟进一步提纯至99.995%以上。生产过程中,粗铟主要从锌冶炼烟尘、铅阳极泥等二次资源中提取,每吨锌矿仅能产出1-3克铟,这种稀缺性使其成为全球战略资源。
从技术参数来看,粗铟的密度达到7.31g/cm³(20℃),熔点156.6℃,其特有的低熔点特性使其在电子焊接领域表现出色。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粗铟在空气中会形成极薄的氧化膜(In₂O₃),这种特性虽然能防止进一步氧化,但也增加了后续深加工时的除杂难度。当前全球粗铟年产量约900吨,其中中国占比超过50%,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等有色金属产区。
与精铟相比,粗铟通常含有铅(Pb<0.1%)、镉(Cd<0.05%)等杂质,这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下游应用性能。现代提纯工艺多采用电解精炼法,通过控制电流密度(80-120A/m²)和电解液温度(35-45℃)来分离杂质。值得注意的是,粗铟的回收再利用价值极高,从废弃液晶面板中回收的铟纯度可达99.9%,这使得循环经济成为铟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存储运输方面,粗铟需密封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因其柔软特性(莫氏硬度1.2),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机械变形。市场价格方面,粗铟报价通常参照LME精铟价格扣除加工费,近年来受平板显示器需求增长影响,价格波动区间维持在200-400美元/公斤。随着柔性显示技术和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CIGS)的发展,粗铟的产业地位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