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石矿选矿的目数控制直接影响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目前主流工艺普遍要求将原矿研磨至200-325目范围,这个粒度区间能有效解离萤石与伴生矿物。需要重点关注磨矿细度的平衡点,过粗会导致单体解离不足,过细则增加能耗和药剂消耗。实际生产中325目占比超过65%的矿浆更利于浮选分离钙质杂质。
为什么目数范围集中在200-325目?这由萤石晶体嵌布特性决定。多数矿床中萤石与方解石、重晶石呈微细粒嵌生,需要磨至0.045-0.074毫米才能实现有效解离。现场操作时可通过旋流器组配合球磨机实现粒度控制,特别要注意给矿浓度对分级效率的影响。某湖南选厂实践证明,将磨矿细度从180目提升至250目后,CaF2品位提高了7个百分点。
不同矿床类型对目数要求存在差异。石英型萤石矿常需更细研磨,而碳酸盐型则可适当放宽粒度。技术人员建议每班检测3次粒度分布,重点监控-0.038mm含量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立磨设备能使能耗降低30%的同时,确保325目通过率稳定在85%以上。
药剂制度与目数控制存在协同效应。当采用油酸类捕收剂时,适当提高细度能增强药剂作用效果。但磨太细了反而容易产生矿泥,这会加大抑制剂消耗。山东某选矿厂通过将磨矿细度从280目调整为230目,在保证回收率的前提下,每年节省羧甲基纤维素用量12吨。
设备选型直接影响目数稳定性。相比传统球磨机,搅拌磨更适合处理硬度7级以上的萤石矿。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两段磨矿流程,先用颚破粗碎至10mm,再经棒磨-球磨联合细碎。这种配置既能控制能耗,又能确保最终产品80%的颗粒集中在目标目数区间。
实际操作中如何快速判断磨矿细度?可取矿浆样品进行筛析试验,重点观察+200目和-325目两个粒级的占比。有经验的工人还会观察矿浆流动性,细度过高时会出现明显粘壁现象。记住,目数控制不是孤立参数,需要与浮选机充气量、药剂添加速率形成动态平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