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低硅铁粉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工业基地,其中山西、河北、辽宁三省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山西作为传统冶金大省,依托丰富的铁矿资源(品位TFe>60%)和成熟的还原工艺,其低硅铁粉(SiO2≤0.5%)在电子元件和粉末冶金领域备受青睐。河北地区则凭借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产业链下游对接紧密,特别在汽车零部件用铁粉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辽宁地区,其特殊之处在于采用独特的雾化法制粉技术,产品含硅量可控制在0.3%以下,特别适合制造高密度结构件。近年来,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也开始布局低硅铁粉生产,它们通过进口优质铁矿(如巴西MBR粉)进行深加工,产品主要供应高端制造领域。湖北大冶等新兴产区则致力于开发特种铁粉,通过控制还原温度(1100-1250℃范围)来精确调控硅含量。
这些产地的技术路线各有侧重,山西多采用隧道窑还原法(周期48-72小时),河北偏好带式还原炉(产能200吨/日),而辽宁则坚持水雾化工艺(雾化压力8-12MPa)。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铁粉需求激增,云南、四川等地新建的短流程生产线也开始崭露头角,它们通过优化碳热还原工艺将硅含量稳定在0.4%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各产区都在加强废钢循环利用,采用电磁净化技术进一步降低杂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