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之一,低氧铜杆的储量数据并不单独统计,而是包含在整个铜资源储量体系中。根据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国铜金属查明资源量约1.2亿吨(含铜量30%以上矿床),其中可经济开采的铜矿储量约2700万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低氧铜杆(氧含量≤200ppm)属于铜加工产品而非原生矿产资源,其实际供应量主要取决于国内铜冶炼企业的生产能力。
从产业链角度看,国内具备低氧铜杆生产能力的企业集中在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大型冶炼集团,这些企业通常采用连铸连轧工艺(铸造温度控制在1100-1150℃)进行生产。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低氧铜杆实际产量约为480万吨,约占精炼铜消费总量的35%。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这个数字会随着电网建设(国网年招标量约180万吨)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每GW光伏装机耗铜0.5万吨)而动态变化。
在区域分布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全国60%以上的低氧铜杆消费量,这主要得益于当地发达的电缆电器产业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低氧铜杆对原料纯度要求较高(阴极铜品位≥99.95%),其实际产量还受到进口铜精矿供给(对外依存度76%)和废铜回收体系完善程度的影响。随着再生铜原料标准(GB/T 38471-2019)的实施,未来再生低氧铜杆的占比可能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