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锡根据其晶体结构和应用领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基于晶体形态差异,主要包括金红石型二氧化锡(四方晶系)和锐钛矿型二氧化锡(四方晶系但晶格参数不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金红石型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熔点1630℃)和化学惰性,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形态。
从纯度等级区分,可分为工业级(纯度99%-99.9%)和电子级(纯度≥99.99%)。电子级产品对钠钾离子含量有严格要求(通常<5ppm),主要用于ITO导电玻璃等高端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生产工艺会显著影响杂质含量,特别是水热法生产的二氧化锡通常具有更低的金属杂质。
根据颗粒尺寸可分为纳米二氧化锡(粒径1-100nm)和微米级二氧化锡。纳米级产品因其量子尺寸效应展现出独特的光电特性(禁带宽度3.6-4.0eV),在气敏传感器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微米级产品则更多用作陶瓷釉料和催化剂载体。
表面改性也是重要分类依据,包括未处理型、硅烷偶联剂改性型和有机包覆型。经过硅烷处理的二氧化锡(如KH-550改性)能显著提升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这对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至关重要。某些特殊应用还会采用贵金属(Pt/Pd)修饰表面以增强催化活性。
从功能化角度还可分为普通二氧化锡和掺杂型二氧化锡。常见的掺杂元素包括锑(形成ATO导电材料)、氟(提升可见光透过率)和过渡金属(调节能带结构)。其中掺锑二氧化锡(Sb掺杂量2-10%)的电阻率可降至10^-3Ω·cm量级,是制作透明导电薄膜的关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