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氢氧化钼储量分布呈现明显地域特征,其中智利、美国和中国是主要资源集中地。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新数据,已探明储量约1100万吨(以钼金属量计),其中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成矿带占总量约45%,北美和亚洲分别占比30%和20%。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包含各种钼化合物形态,精确的三氢氧化钼(MoO3·H2O)专项储量统计较为少见。
从矿床类型来看,斑岩型铜钼矿是主要来源,这类矿床中钼常以辉钼矿(MoS2)形式存在,经焙烧氧化后可转化为三氢氧化钼。当前工业提取工艺中,约60%的三氢氧化钼作为中间产物存在,最终会被进一步加工成钼酸铵或氧化钼。特别是在智利的丘基卡马塔矿区,其副产品钼的年产量可达3万吨,经湿法冶金可生产大量高纯度三氢氧化钼(纯度99.95%以上)。
影响实际可利用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提取成本和技术。当钼价低于25美元/磅时,约40%的低品位矿床(含钼量0.01%-0.05%)失去经济开采价值。近年来随着溶剂萃取技术的进步,从含钼0.008%的尾矿中回收三氢氧化钼已成为可能,这使理论可采储量提升了约15%。特别是在中国洛钼集团的示范项目中,通过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可将回收率提升至92%。
市场动态对储量评估产生直接影响。2023年全球三氢氧化钼需求约28万吨,其中70%用于催化剂制造(包括石油脱硫催化剂)。随着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需求的增长,预计到2030年需求量可能突破45万吨。这促使勘探公司加大在秘鲁克拉维科(预估储量80万吨钼金属量)等新兴矿区的投资,不过这些项目的氧化钼转化设施建设周期通常需要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