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1#锡锭(纯度≥99.99%)的生产布局呈现明显的资源导向特征,云南、广西、湖南三省构成了核心产区,这三个省份的锡矿储量合计占全国80%以上。其中云南红河州个旧市作为"锡都"享誉全球,当地云锡集团(YS)的产能占据全国总产量40%,其生产的1#锡锭(牌号Sn99.99A)在LME注册并成为国际定价基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湖南郴州柿竹园矿区,这里的锡资源伴生钨、铋等稀有金属,冶炼工艺更具复杂性。
广西南丹县作为后起之秀,依托华锡集团(HS)的富矿带开发,近年产能提升显著,其1#锡锭(电解法生产)的砷含量可控制在0.0003%以下。江西赣州地区虽然规模较小,但凭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伴生锡的优势,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链。这些主产区的锡锭均符合GB/T 728-2010标准,但不同企业因矿石品位差异,在铅(≤0.0025%)、铋(≤0.002%)等微量元素控制上存在细微差别。
值得注意的区域协同现象是,云南个旧与广西南丹之间形成了原料互补关系,前者处理高品位原生矿,后者擅长回收尾矿和复杂共生矿。随着环保要求趋严,主要产地都在升级奥斯麦特熔炼炉(氧浓度>30%)等环保设备,这导致河南、安徽等传统小规模产区逐渐退出市场。目前新建的锡冶炼项目普遍向工业园区集中,如云南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就集聚了多家精炼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