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钒酸钠作为重要的钒化合物原料,其矿产分布与钒资源储量密切相关。全球范围内具有开采价值的偏钒酸钠矿场主要集中在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钒钛磁铁矿储量约6300万吨)、俄罗斯卡奇卡纳尔矿床(平均品位0.3%V₂O₅)以及中国攀枝花-西昌钒钛磁铁矿带(V₂O₅储量达1578万吨)。这些矿场通过湿法冶金工艺提取钒酸钠时,通常采用钠化焙烧(温度800-900℃)或直接酸浸法(硫酸浓度15-20%)进行加工。
在南美洲地区,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铁矿伴生钒资源(如Maracás矿)近年通过选择性浸出技术(pH值2.5-3.5)实现了偏钒酸钠的高效提取。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的Windimurra钒矿采用独特的盐焙烧工艺(Na₂CO3添加量12-15%),其偏钒酸钠转化率可达92%以上,这种碱性浸出法特别适合处理低品位钒钛磁铁矿(V₂O₅含量0.15-0.25%)。
从技术经济角度考量,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偏钒酸钠矿场需要重点关注矿石的可浸出性,特别是钒的赋存状态。例如中国承德地区的钒磷铁矿虽然储量可观,但由于钒主要赋存于云母相(辉石中V₂O₅占比<30%),其酸浸提取效率较磁铁矿型矿床低20-25个百分点。当前新兴的生物浸出技术(氧化亚铁硫杆菌接种量10⁷cells/mL)正试图解决这类复杂矿体的提取难题。
随着新能源产业对钒液流电池需求的增长,哈萨克斯坦的Balasausqandiq矿床(独特含钒粘土型,V₂O₅品位1.2-1.8%)和美国的Lemont矿(页岩型钒资源)正成为偏钒酸钠原料的新兴供应源。这些矿床采用高压碱浸工艺(NaOH浓度160-200g/L),在反应温度150-180℃条件下可实现85%以上的钒转化率,为偏钒酸钠生产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