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二碲化钼价格持续走高主要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是关键诱因,特别是钼精矿(含Mo≥45%)的全球产量增速放缓,智利、中国等主产区受矿山品位下降和环保政策限制,导致原料端持续承压。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产业链需求激增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光伏薄膜电池和锂电负极材料对高纯度二碲化钼(纯度99.9%以上)的需求量年增长率已突破25%。
从生产工艺角度看,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的二碲化钼薄膜材料因良品率波动导致有效供给不足,这对高端应用领域的价格形成强力支撑。特别是在半导体行业,随着2D材料研发突破,二碲化钼作为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代表,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加剧了供需矛盾。全球头部供应商如美国2DSemiconductor和日本住友的订单排期已延长至6个月以上。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欧盟将二碲化钼纳入关键原材料清单后,各国储备需求骤增,2023年全球战略储备采购量同比上涨40%。同时海运费用高企和美元汇率波动,使得跨境贸易成本增加15%-20%。在中国市场,江西、河南等主要生产基地受环保督察影响,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70%左右,这种结构性短缺短期内难以缓解。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技术迭代带来的需求质变。新型二碲化钼纳米片(厚度3-5nm)在量子点显示领域的应用突破,使得电子级产品溢价达到30%以上。科研机构采购量虽小但价格敏感度低,某种程度上拉高了整体市场价格中枢。叠加光伏行业N型电池技术路线对二碲化钼薄膜的依赖度提升,预计这种供需错配局面还将持续12-1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