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其不锈钢板坯(热轧前初级产品)的储备量涉及企业商业机密和动态生产调整,目前没有官方统一统计数据。不过根据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年度报告推测,国内主流钢厂的不锈钢板坯周转库存通常维持在30-50万吨区间(包含200系、300系、400系),这一数据会随着市场需求波动而动态变化,特别是在镍价剧烈波动或大型基建项目集中开工时期,库存周期可能缩短至15天左右。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不锈钢板坯储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特别是佛山、无锡两大现货贸易集散地的社会库存量占比超过全国60%,这些地区的库存变化更能反映短期供需关系。根据上海钢联2023年第三季度监测数据显示,当时两地不锈钢板坯库存峰值曾达到28.7万吨(其中304材质占比58%),但随着第四季度出口订单增加,库存迅速回落至19万吨水平线。
从生产工艺角度看,当前国内不锈钢板坯储备正呈现"短流程替代"趋势,采用电弧炉(EAF)+AOD双联法生产的板坯占比已提升至35%,这种工艺能将原料库存周期压缩至72小时以内。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龙头企业如青山集团采用的"镍铁水直供"模式(省去板坯冷却环节),进一步降低了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储量概念。
若从广义储备考虑,还应计入港口镍铬原料库存(约满足2个月生产需求)和钢厂在制品库存(热轧卷未开平部分)。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国内累计进口红土镍矿(Ni≥1.8%)达4800万吨,这些原料理论上可转化约600万吨不锈钢板坯,形成了独特的"虚拟储备"缓冲池。不过实际操作中,原料到成品的转化周期和品系调整都会影响最终的有效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