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钛生产国,其产区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资源导向特征。需要重点关注攀西地区,特别是四川攀枝花和云南禄丰一带,这里依托钒钛磁铁矿资源形成了完整的钛产业链(钛精矿品位约47%)。龙蟒佰利联等龙头企业在此建立了年产超百万吨的产能基地,采用先进的氯化法工艺(钛收率可达95%以上)。
除西南地区外,华东沿海同样聚集着重要生产基地。山东东营凭借港口优势发展成为金红石型钛白粉集聚区,中核钛白等企业在此布局了多条生产线(单线产能达10万吨/年)。江苏镇江市则以硫酸法工艺见长,当地钛白粉企业的废气治理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二氧化硫排放≤100mg/m³)。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梧州近年来依托当地高钛渣资源异军突起,形成了从钛矿到成品的垂直整合模式。
华北地区的生产布局则更多考虑市场需求,河北石家庄、唐山等地的企业主要服务北方工业集群。这些区域通常采用矿石原料与酸溶性钛渣并用的生产方式(钛渣配比约30%),既能保证产品白度(L值≥97.5),又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随着环保标准提高,河南焦作等地的企业正在加速向氯化法转型,新建装置的单体规模普遍达到15万吨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