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铟资源国之一,三氧化二铟(In₂O₃)储量主要通过伴生矿形式存在。根据最新地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铟金属储量约1.1万吨(全球占比约72%),其中可经济开采的工业储量集中在广西、云南、内蒙古等地的铅锌矿床中。值得注意的是,三氧化二铟作为铟的主要氧化物形态,其储量与原生铟矿存在直接换算关系(理论转化率约83%),但实际工业储量受提取技术和经济性制约较大。特别是南丹大厂矿田这类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其铟品位(0.001%-0.1%)虽低但因伴生矿体规模巨大,构成了我国主要的三氧化二铟资源储备。
从资源分布来看,华南褶皱系成矿带作为重点区域,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锌精矿中含铟量(50-200ppm)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当前工业化提取三氧化二铟的主要原料来自闪锌矿冶炼副产品,每生产1万吨电解锌约可回收0.3-1.5吨铟金属。虽然我国已探明铟资源量居世界首位,但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际可经济利用的三氧化二铟储量受提取成本(当前电解法能耗约3500kWh/t)和环保标准影响正逐年变化。
在开发利用方面,随着液晶显示器(ITO靶材含In₂O₃ 90%以上)和光伏薄膜需求的增长,国内三氧化二铟的静态保障年限呈现下降趋势。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考虑现有开采强度和回收率(原生铟回收率约60%),高品位矿区的服务年限已不足15年。这种形势下,加强从废弃电子产品中回收再生三氧化二铟(回收纯度可达99.99%)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年回收量已占初级产品产量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