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选矿的目数控制通常在200至325目之间最为合适。这个范围的确定需要结合矿石结晶粒度、嵌布特性以及选厂设备条件进行调整,过粗或过细都会直接影响钼精矿品位与回收效率。以辉钼矿为例,其片状结构需通过细磨实现单体解离,但若磨至400目以上反而会导致矿浆黏度升高,浮选泡沫稳定性下降。
目数过粗可能造成有用矿物未充分解离,导致尾矿钼含量超标;过细则易产生矿泥干扰浮选药剂作用。为什么不能简单追求超细磨矿?因为过度粉碎不仅增加能耗,还会形成矿泥包裹有用矿物。某矿山曾将目数从280目提升至350目,结果精矿回收率反而下降3.5%,电耗却增加18%。
实际操作中需通过矿石可选性试验确定最佳磨矿细度。对于嵌布粒度不均匀的矿石,可采用阶段磨选工艺——粗粒级提前分选后再细磨。某选厂采用两段磨矿后,在保持235目细度下,钼回收率提高2.8个百分点。同时要注意分级设备效率,旋流器溢流细度波动控制在±5%以内才能保证稳定生产。
需要重点关注不同选矿阶段的目数匹配问题,特别是粗选作业的粒度可适当放宽以节省能耗。某新型搅拌磨的应用案例显示,在粗选段采用200目、精选段提升至300目的分级策略,使吨矿成本降低12元。随着X射线分选技术的普及,部分矿山已在粗碎后提前抛废,这为后续磨矿细度优化创造了更大空间。
最终目数控制必须平衡技术指标与经济成本。现场经验表明,当磨矿细度达到85%-0.074mm时,多数钼矿石可实现较理想的解离度。但具体参数仍需通过矿石性质测试与流程试验确定,动态调整始终是保证选矿效益的关键。未来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或将实现目数的实时精准调控,这值得行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