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铜资源国,其光亮铜(电解铜纯度≥99.95%)的探明储量呈现动态变化特征。根据自然资源部最新矿产资源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铜金属查明资源量约1.2亿吨(含伴生矿),其中符合光亮铜标准的优质矿床约占30%。需要特别关注江西德兴、西藏玉龙等超大型铜矿带,这些区域的电解铜原料供给能力直接关系到光亮铜的市场供应量。
从资源分布来看,西藏、云南、江西三省区合计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高品位铜矿储量(Cu含量>1%)。伴随着湿法冶炼技术(SX-EW)的进步,原先难以利用的低品位氧化铜矿(Cu 0.3%-0.5%)正逐步进入工业开采序列,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光亮铜的原料来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可经济开采的工业储量会受到国际铜价(LME当月均价)和环保政策的双重影响。
在再生资源领域,我国每年回收的废杂铜中约40%可精炼为光亮铜,2023年这部分供给量达到120万吨。随着新能源汽车用铜量激增(纯电动单车耗铜83kg),国内正加速构建"矿山+再生"的双原料保障体系。当前制约因素主要在于高品质废铜回收率不足35%,这间接抬高了原生铜矿的开采压力。
从全球视角观察,我国铜资源储量虽位居世界第六(USGS数据),但人均储量仅为智利的1/28。为保障战略资源安全,近年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在内蒙乌奴格吐山等地发现多个深部铜矿体(埋深800-1200米),这些新增储量将显著提升未来十年光亮铜的供给弹性。不过考虑到开采成本(C1现金成本约1.8万元/吨)和选矿回收率(浮选法88%-92%)等技术经济指标,实际产能释放仍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