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低氧铜杆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引发产业链广泛关注。这波上涨行情主要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需要特别关注上游电解铜原料成本攀升的传导效应,上海期货交易所铜主力合约已突破72000元/吨关键位,直接推升了低氧铜杆(含氧量≤0.03%)的生产成本。
从供需结构来看,新能源领域用铜需求激增尤为突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用电磁线、光伏逆变器等细分领域对T1级低氧铜杆(电阻率≤0.017241Ω·mm²/m)的采购量同比增长超30%,而国内主要铜杆厂如江铜、中铜等企业的产能释放节奏未能完全匹配需求增速。这种情况在华东、华南等铜加工产业集群区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海外市场扰动同样不可忽视。智利铜矿罢工事件导致进口铜精矿加工费(TC/RC)持续走低,目前现货TC已跌破60美元/吨,加上LME铜库存降至15年低位(约12万吨),国际铜价维持高位震荡,通过进口传导机制影响国内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贸易商在交割月前进行的囤货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这种结构性短缺在电力电缆用低氧铜杆(伸长率≥35%)供应端表现得尤为突出。
环保政策收紧带来的成本增量同样推升价格。随着《再生铜原料》新国标实施,符合GB/T 467-2020标准的低氧铜杆生产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升级废气处理设施,部分中小厂家环保改造成本增加约800-1200元/吨。以江西某铜杆厂为例,其新投产的SCR脱硝系统使得吨产品能耗成本上升5.7%。这种成本转嫁最终反映在终端报价上。
从资金层面看,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了进口成本压力。当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突破7.2关口时,电解铜进口成本每吨增加约600元,而低氧铜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又削弱了企业通过海外市场分摊成本的空间。这种双重压力使得具备出口资质的铜杆企业(年产能20万吨以上)更倾向于优先保障国内高端客户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