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氧化钼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资源禀赋优越的几个区域,尤其以陕西、河南和湖南三省为核心产区。陕西省金堆城钼矿作为亚洲最大的原生钼矿床,其钼精矿年产能可达3万吨金属量(Mo含量45%),通过焙烧工艺生产的工业级三氧化钼(MoO3含量≥99.5%)占据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这些地区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还配套建设了完整的钼化工产业链。
河南省栾川县的三氧化钼生产依托当地特大型钼矿资源,采用多膛炉焙烧技术(温度控制在550-650℃),产品广泛用于催化剂和阻燃剂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柿竹园多金属矿的伴生钼资源近年来通过技术升级,已将三氧化钼年产量提升至8000吨规模(粒度分布D50在5-8μm区间),其低钾钠含量的高纯产品特别适合电子材料应用。
在产业分布特点上,北方产区更侧重规模化生产,而南方企业则在特种钼化学品领域具有优势。山东、江苏等地虽然矿产资源有限,但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了下游深加工产业,将原料钼精矿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三氧化钼制品。河北承德地区新探明的钼矿资源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其开发的环保型焙烧工艺(尾气二氧化硫浓度≤200mg/m³)显著提升了区域产能。
随着技术进步,部分企业开始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纳米级三氧化钼(粒径≤100nm),这种新兴生产方式正在改变传统的地域分布格局。江西、福建等地的铜钼伴生矿通过综合回收,也逐渐成为三氧化钼供应的重要补充来源,这使得国内产业布局更趋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