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板的损坏类型主要可分为表面缺陷与结构损伤两大类别。前者常见于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划痕、压痕、氧化色斑等可见瑕疵,特别是在酸洗钝化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彩虹纹或白斑这类化学性表面缺陷。
从材料内部结构来看,晶间腐蚀是最危险的损坏形式(多见于304不锈钢在450-850℃敏化温度区间),氯离子应力腐蚀开裂(CL-SCC)则常出现在沿海或化工环境中。需要重点关注加工硬化区域,比如折弯部位的微裂纹极易在交变载荷下扩展为疲劳断裂。
焊接区域的损坏具有典型特征,包括热影响区(HAZ)的σ相脆化、焊缝气孔(氩气保护不足时孔隙率>3%),以及异种钢焊接处的电化学腐蚀。这些缺陷往往需要通过渗透检测(PT)或射线探伤(RT)才能准确识别。
特殊环境下还会出现点蚀(Cr23C6碳化物析出导致耐蚀性下降)和缝隙腐蚀(法兰连接处常见),这两种局部腐蚀的扩展速度可能达到0.1-1mm/年。值得注意的是,冷加工后的马氏体相变(如301不锈钢硬度HRC可达40)会显著降低材料的延展性。
从使用维度观察,高温环境下的氧化剥落(800℃以上形成FeCr2O4氧化层)与低温脆断(奥氏体不锈钢在-196℃冲击功<28J)构成温度相关的损伤谱系。这些分类标准为设备维护提供了针对性检测依据,比如食品机械需优先排查表面缺陷,而压力容器则要重点监测应力腐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