铟箔是一种由高纯度铟金属(In,原子序数49)轧制而成的超薄片状材料,通常厚度在0.01mm至0.5mm之间,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作为稀有金属制品,其显著特征包括极低的熔点(156.6℃)和优异的延展性,单克铟可拉伸至10米以上的长度。在半导体封装领域,这种材料因能与铜、玻璃形成牢固的低温共晶键合(熔点在117-180℃区间),成为倒装芯片焊接的关键介质层。
需要特别关注铟箔在真空环境下的性能表现,特别是其蒸气压力曲线(10⁻⁴Pa级别)使其成为航天器精密部件的理想密封材料。相比传统焊料,含铟量99.99%的高纯箔材在热导率(86W/(m·K))和电导率(11.6MS/m)方面优势明显,这使其在红外探测器、液晶显示器的透明电极(ITO靶材原料)制备中不可替代。现代光伏产业中,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更是消耗了全球30%的铟产量。
在医疗器械领域,铟箔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X射线屏蔽材料的重要组分,其衰减系数(0.5mm厚度可阻挡90%的30keV射线)远超传统铅制品。实验室环境下的超导研究也常使用铟箔作为电极材料,因其在4.2K极低温下仍保持良好塑性变形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环境湿度(RH<40%),以免表面氧化生成In₂O₃影响焊接性能。
随着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超薄铟箔(<20μm)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量逐年攀升,其杨氏模量(11GPa)仅为不锈钢的1/20,更适合反复弯折场景。全球铟资源分布高度集中,中国、韩国、加拿大三国控制着80%以上的初级铟产能,这使得铟箔价格波动显著(2023年现货价约$300/kg)。回收环节中,从废弃液晶面板提取铟的湿法冶金技术(回收率>95%)正成为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