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选矿过程中磨矿细度的选择直接影响金的回收率。通常情况下,金矿需要磨至200目到325目之间(约0.074毫米到0.045毫米),具体取决于矿石性质和金的赋存状态。这种细度范围能有效实现金颗粒与脉石矿物的单体解离,为后续氰化浸出或浮选创造最佳条件。
为什么磨矿细度如此重要?过粗的颗粒会导致金无法充分暴露,降低浸出效率;过度研磨则可能增加能耗并产生泥化现象。硫化矿型金矿往往需要更细的研磨,因为金常包裹在硫化物晶体中。氧化矿因金颗粒暴露程度高,磨矿细度可适当放宽。需要重点关注矿石的嵌布特征,特别是金与黄铁矿、石英等伴生矿物的共生关系。
实际生产中会通过筛析实验确定最佳磨矿参数。某矿山曾将原矿从180目提升至250目后,金浸出率提高了12%。但磨矿成本同时增加8%,必须综合权衡经济效益。粒度分布比单一目数指标更重要,合理的级配能减少过粉碎同时保证解离度。
现代选厂普遍采用阶段磨矿工艺。粗磨阶段快速解离大颗粒金,细磨阶段处理难处理矿石。这种分段策略既能控制能耗,又能提升整体回收率。矿石硬度变化时,操作人员需及时调整钢球配比和磨机转速,确保粒度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确定最终磨矿细度必须结合选矿试验数据。矿物显微镜观察能清晰显示金颗粒解离情况,快速浮选试验可验证不同目数下的回收效果。经验表明,当-325目含量达到85%时,多数岩金矿能达到理想浸出指标。特殊类型矿石如碲化金矿,有时需磨至400目以上才能有效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