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矿入磨粒度的合格标准取决于矿石类型和设备工艺要求。一般来说,入磨粒度控制在15-25毫米范围内较为常见,但具体数值需结合矿石硬度、解离特性及磨机型号综合判断。例如铁矿选矿多要求20毫米以下,而金矿因嵌布粒度细可能需降至10毫米以内,关键要看矿物单体解离是否充分。
矿石硬度直接影响入磨粒度的设定。对于高硬度矿石如花岗岩型金矿,适当减小入磨尺寸能降低磨矿能耗;而较软的磷矿则允许略粗的入磨粒度。需要重点关注矿物嵌布特征,特别是当有用矿物与脉石紧密共生时,必须确保破碎后颗粒能暴露足够的目标矿物表面。现场操作人员常通过显微镜观察破碎产物,判断是否达到解离要求。
为什么有些矿石需要更细的入磨粒度?这与矿物赋存状态直接相关。当有用矿物呈细粒浸染状分布时,过粗的入磨颗粒会导致磨矿后仍有连生体存在,直接影响选别指标。某铜矿实践表明,将入磨粒度从30mm调整至18mm后,精矿品位提升了2.3个百分点,回收率增加5%。这种优化往往需要通过破碎段数调整或筛分设备改造实现。
检测入磨粒度合格率主要采用筛分分析和图像分析法。现代化选厂会配置在线粒度分析仪,实时监测破碎产品粒度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入磨粒度过细可能增加破碎能耗,而过粗又会导致磨机处理量下降,这需要根据矿石可磨度试验数据寻找经济平衡点。部分选厂采用高压辊磨机预处理,能在降低入磨粒度的同时减少能耗波动。
实际操作中常存在两个误区:盲目追求细粒度和忽视矿石性质变化。雨季来临时,矿石含水率升高可能导致破碎产品粒度变粗,这时需及时调整筛网孔径或增加干选工序。经验表明,定期检查破碎机衬板磨损情况,能有效维持入磨粒度的稳定性。当发现磨机电流异常波动时,首先要排查的往往是入磨物料粒度是否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