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氧化铅(PbO)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尤以湖南、河南、云南三省为产业核心区。湖南株洲冶炼集团作为亚洲最大铅锌生产基地,其煅烧法一氧化铅(纯度99.5%以上)年产能超过8万吨,依托当地铅锌矿资源优势形成了完整产业链。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河南济源市,这里聚集了豫光金铅、万洋冶炼等龙头企业,采用氧气底吹熔炼技术(QSL)生产的一氧化铅具有硫含量低(≤0.03%)的特点。
云南地区则以会泽、曲靖等地的铅锌矿区为依托,当地企业多采用烧结-鼓风炉工艺,特别在电池级一氧化铅(粒度325目通过率≥98%)生产方面具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赤峰地区近年通过引进奥斯麦特顶吹熔炼技术,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其产品在玻璃澄清剂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这些产区普遍具备交通便利、能源充足的特点,且与下游铅酸蓄电池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格局。
从技术路线来看,火法冶炼仍是主流工艺,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其中直接法生产的黄丹(α-PbO)和间接法生产的密陀僧(β-PbO)在晶体结构上存在差异。随着环保要求趋严,湿法电解工艺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逐步推广,其产品杂质含量(Fe≤0.005%、Cu≤0.002%)更能满足电子级应用需求。各产区正在通过余热回收系统和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效率≥95%)实现绿色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