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二钼酸铵价格持续走低的现象主要受到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其中原材料成本波动尤为关键。作为制备钼金属的重要中间体,其价格与钼精矿(Mo≥45%)市场高度联动,而国际钼矿巨头智利、秘鲁等国的增产导致钼精矿报价从年初的4200元/吨度降至目前3800元/吨度左右,直接压缩了二钼酸铵的生产成本空间。
市场需求疲软是另一大推手,特别是在钢铁行业需求占比超过75%的背景下。国内钢厂持续压低采购价,加之不锈钢、合金钢等下游领域库存处于高位,使得贸易商不得不降价抛货。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领域虽存在潜在增长点,但当前钼酸锂等新型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化替代,难以抵消传统领域的需求萎缩。
进出口政策变化也产生了显著影响。2023年起我国取消钼制品13%的出口退税后,海外买家转而采购更廉价的伊朗钼产品(报价较国内低8-12%),导致国内厂商库存积压严重。海关数据显示前五个月二钼酸铵出口量同比骤降34%,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供需失衡。
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同样不容忽视。上海期货交易所钼期货主力合约MO2403在过去三个月的跌幅达18%,这种金融属性使得现货价格波动被放大。特别是当机构投资者大量平仓时,容易引发产业链各环节的连锁降价反应,最终反映在二钼酸铵的成交价持续探底。